記者王百佑報導
行政院於5月15日在立法院報告運動部籌備進度,宣布運動部將於今年9月9日正式掛牌,看似體育政策邁向新紀元,實則引發更多制度性的憂慮。歷來台灣體育的發展離不開教育體系的支撐,而如今體育署「升格」為運動部,卻在政策文件中鮮少提及與教育部的具體分工安排,這是令人不安的開端。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歷史沿革,體育長年附屬教育體系,涵蓋學校體育、選手培育及全民運動推廣等任務。如今運動部升格為行政院下設二級部會,學者擔憂與教育部間責任界線未清,可能導致體育班行政管理、教練聘用與學生學業安排出現「互踢皮球」問題。體育班學生到底屬於教育部還是運動部?教練的聘任與考核,是否由運動部主導?場地資源與課表安排,是否會出現雙頭馬車的行政障礙?這些都不是「等成立後再協調」的問題,而是應在制度設計前就預先明訂的基本機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室主任李佳融指出,體育班學生的教育權益不容忽視,「運動發展不能脫離教育本質」。他認為,應儘速建立常設性跨部平台,協調教學、訓練與權益保障工作,防止過度重績效忽略教育。
關聯報導體育教育背後的無名英雄:體育老師與運動教練的角色探索

台灣運動產業協會顧問焦佳弘早在2020年的公聽會上就指出,體育署若無產業思維,只會淪為單項協會的「提款機」。如今預算已逼近200億,權限也擴大,卻未見運動部提出任何整合戰略或與教育部協調機制。這不是改革,而是結構性問題的轉移。
更令人憂心的是,升格後的運動部極可能強化「績效本位」導向,以奪牌、排名為首要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與人權保障避而不談。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聲明就指出:體育班學生長期面臨暴力、剝奪休假、心理創傷等問題,政府不能只談運動產業化,卻不談人權制度化。
運動部若真要「壯大台灣」,不只是資源與組織架構的問題,而是必須直面體育教育的真實困境。否則從體育署變身為運動部,無異於披著改革外衣的「華麗轉身」,卻讓制度矛盾變本加厲。
相關報導
1.從「教育」到「行政」? 從體育署歷史看運動與教育密不可分
https://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02003/
2.運動部打破「奪牌署」迷思? 台灣運動的轉機還是舊路重走?
https://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299371/
3.成立運動部,落實的是政治口號還是運動發展?
https://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03644/
4.體育署「升格」解決台灣運動困境? 又或是另一「錯誤」體育政策?
https://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03719/
5.從差異看運動發展李佳融:體育老師與教練十項不同之處
https://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12520/
6.運動部升格解決長期問題? 未對症下藥只會是白忙一場!
https://www.contentplatform.info/articles/322787/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