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胃痛 竟是幽門螺旋桿菌作祟!

▲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黃詮博醫師向病人詳細說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部位及治療方式,協助其充分了解病情。(圖/新竹臺大分院提供)

【報新聞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沒想到困擾我三年的胃痛,竟然是細菌感染造成的!」40歲張先生是一位忙碌的公務員,平時工作繁忙、作息不固定,長期受到間歇性上腹悶痛困擾。這次症狀再度復發,他服用成藥後仍未緩解,便前往新竹臺大分院就醫,由胃腸肝膽科黃詮博醫師安排胃鏡與切片檢查,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併有慢性胃炎與十二指腸潰瘍。經鉍劑四合一療法治療後順利痊癒,不僅菌體成功根除,潰瘍與疼痛也大幅改善,讓他擺脫多年的不適,回到健康穩定的生活節奏。

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黃詮博醫師說明,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狀細菌,透過螺旋結構與鞭毛,可深入胃黏液層並黏附於胃黏膜,藉由分泌尿素酶將胃內尿素分解為氨與二氧化碳,進而中和胃酸、保護自身,使其能長期寄生於胃部,導致慢性發炎,甚至誘發潰瘍與癌前病變。

根據研究統計,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病人中,超過五成會出現慢性胃炎,同時是九成以上十二指腸潰瘍與高達八成胃潰瘍的主因。更值得警覺的是,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六至十倍,並可能導致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 lymphoma),不可輕忽。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症狀多樣,常見包括:腹部灼熱感、空腹時胃痛、脹氣、噯氣、噁心、食慾不振等;如果造成慢性胃炎,更會造成長期的間歇性胃痛。張先生過去因生活忙碌忽略就醫,也未曾接受過胃鏡或菌檢查,導致病情拖延多年。

確認感染後,黃詮博醫師為張先生規劃四合一鉍劑療法,該療法結合兩種抗生素、鉍劑與制酸劑,治療成功率高達94%。因台灣地區抗生素使用普遍,幽門螺旋桿菌的抗藥性逐年上升,傳統三合一療法效果漸漸不如以往,四合一療法已成為臨床的有效新選擇。

張先生在接受治療期間,僅出現輕微腹瀉,未影響生活與進食,療程順利完成。治療後經尿素呼氣測試確認陰性,代表菌體已成功清除,後續胃鏡檢查亦未再見潰瘍病灶。張先生感動表示:「第一次覺得胃真的舒服了,這幾年總以為是自己壓力大,沒想到是感染所致!」

黃詮博醫師補充,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方式包含:胃鏡切片檢查(快篩、染色、培養)、尿素呼氣試驗(UBT)、糞便抗原檢測等,皆具有超過九成的準確率。檢查前則須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兩週、抗生素四週,以免出現偽陰性,影響診斷與後續療效評估。

治療完成後,若菌體成功根除,再感染率極低(低於1%)。但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糞口傳染」,家庭成員間容易互相感染,因此建議病人家屬可一同接受篩檢,以減少潛在傳播風險。

黃詮博醫師提醒,若有長期上腹不適、胃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不應自行購藥緩解,應及早就醫,透過正確檢查與治療根除病因,不僅能改善生活品質,更可有效預防胃癌發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是我們守護胃部健康、防止胃癌的重要一步。」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